引子
举办辽韵村晚、雪地村超,传承葫芦烙画、桓仁版画,品尝财湖胖头鱼、东北小烧……全省各地接地气、有特色的乡村文化活动接连上演,彰显乡村精气神。村民们在参与中收获快乐、凝心聚力,而浓浓“土味儿”吸引越来越多城里人体验农趣、感受乡愁。“村字号”如何火起来、怎样火下去?如何解决“传承难”“转化难”“同质化”等问题,让“村字号”守得住、传得开、获收益?
让农民当主角
《欢乐的今天》旋律响起,身着鲜艳朝鲜族服饰的舞蹈队员们便翩翩起舞。这支由沈北新区财落街道创业村村民自编自导的舞蹈,把对土地的眷恋、邻里的温情都融进了灵动舞姿中,让熟悉的乡村生活焕发出别样光彩。
“能增进感情、玩得开心。”创业村让朝鲜族传统服饰展示、民俗竞技等文化形式变成了人人可参与、可体验的鲜活实践,这样的文化生活让村民们乐在其中。创业村党支部书记林京花说:“年轻一代在跟着长辈学跳传统舞蹈、参与民俗活动的过程中,读懂了农耕文化的内涵,爱上了家乡的独特风情,让文明乡风在代代相传中越发浓郁。”
不在台下做“看客”,登上舞台当“主角”。据日前发布的《全国“村字号”文体活动情况报告》数据显示:2024年,超过220万场文体活动在全国农村火热开展,农民参与比例达到73%。在全省各地的“村字号”文体活动中,更多村民成为参与者。
11月18日傍晚,葫芦岛市建昌县小德营子乡的文化广场上热闹非凡,村民们准时聚集在这里练习八段锦。今年7月,小德营子乡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进乡村——八段锦、健身秧歌公益教学活动,腰营子村村民宋淑娟主动报名参加培训,学成后便化身民间“健身老师”,每天带领邻里姐妹们练习八段锦。“左右开弓时两腿要打开,就像射雕一样发力……”宋淑娟一边示范,一边耐心地讲解着动作要领。
如何让农村文体活动更科学,推动村民们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?葫芦岛市专门培训了60名农村女性社会体育指导员,系统开展科学健身原理、运动营养基础等理论教学,同步强化健身操、八段锦、广场舞等技能训练。沈阳市法库县在各村文化礼堂开设免费培训课,邀请非遗传承人手把手教学,吸引中青年加入,用文字、影像记录完整技艺流程,为古老非遗建档留存。
把手艺传下去
“二嫂,我这儿弄得磕磕绊绊的,你咋能做得这么顺?”“你劲儿使太猛了,挤的时候得匀速,可不能忽轻忽重……”眼下正值农闲,葫芦岛市建昌县巴什罕乡松树底下村的“非遗课堂”里,村民们正围着香泥热烈交流制香心得,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草药清香。
松树底下村坐落于群山环抱之中,山中盛产药材,村民也有种中药材的传统。今年4月,村里启动“非遗惠民”行动,将闲置活动室改造成“非遗夜校”,驻村“第一书记”王旭初利用傍晚和农闲时段,免费为村民开展制香技艺培训,让老手艺走进寻常百姓家。目前,“非遗夜校”已累计培训112名村民,既补齐了村民就业技能短板,又为非遗技艺传承培育了本土生力军。
桓仁版画已有百余年历史。民族文化、民风民俗与农耕生活在这门艺术中交融,形成了线条粗犷、色彩鲜明、风格纯朴的特色。版画传承人陈东明刻民俗、刻传说,也刻家门口的山山水水。他用一套自己的绘画符号,把辽东大地上耕种的场景、过节的热闹、婚丧嫁娶的规矩,都变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。
陈东明最在意的是如何让这门手艺传承下去。他开设了多期农民培训班,学员涵盖农民、教师、企业员工等各行各业。最让陈东明欣慰的是,版画艺术已成功进入当地小学课堂。在普乐堡小学的版画课上,他握着孩子们的小手,一起在木板上刻下第一刀。“刀要拿稳,心要静。”他轻声指导,“就像对待地里的秧苗。”
“村字号”植根于深厚的乡土文化土壤。传统技艺、民俗表演、农事竞技等乡村文化活动承载着乡村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。但有些“村字号”也面临着“传承难”的问题。
在沈北新区财落街道姚家村,传承千年的葫芦雕刻技艺,曾面临传承断层、销路不畅的困境——村里只剩老匠人守着小作坊,年轻人不愿学。
为让老手艺传下去、火起来,姚家村打响了葫芦文化“保卫战”。村里专门为手工艺者搭建培训平台,邀请专家传授烫画、雕刻技艺,让年轻人在刻刀流转间感受匠心魅力。如今,30余户村民投身葫芦种植,十余种特色葫芦在匠人的巧手下变身艺术品,每一道刻痕都藏着传承与创新。
丹东东港市孤山镇大鹿岛村祈海仪式传承了400多年,是大鹿岛一辈辈“讨海人”在漫长的耕海牧渔生活中,创造出的一种独具地域特色的渔家民俗文化。
“乡村文化是根与魂,既要守得住,也要传得开。”大鹿岛村党委书记、村委会主任张宗义的话道出了文化保护的初心。针对传统手工艺传承断层、市场狭窄等问题,大鹿岛村邀请老艺人开班授课,让村民系统学习海灯制作等传统技艺。同时,村里建立民俗文化档案,详细记录祈海仪式的流程、寓意及手工艺制作工艺,确保民俗精髓不流失。
用特色换收益
在陈东明的木雕厂车间里,木料的清香和机器的嗡嗡声混在一起,100多名当地村民在这里找到了活计,他们一边干活,一边聊着家常,整个厂子充满了热乎气儿。村民于秀红每月收入3000多元,她一边打磨木制的小摆件,一边说:“我对现在的收入太满意了。过去我们农民,就只能守着那几分地,收入微薄。现在好了,看家种地两不误,农闲时还能有份额外收入!”
《全国“村字号”文体活动情况报告》数据显示:2024年,全国2200余场网络浏览量破10万次的“村字号”带来经济效益130.9亿元。怎么才能让“村字号”真正给农民、农村带来真金白银?
从一盏海灯的匠心传承到一场“村晚”的全民参与,大鹿岛村将传统技艺与旅游体验相结合,开发手工灯笼制作、渔家民俗体验等项目,让手工艺者在增收中增强传承动力。同时,以线上传播与线下活动的联动,提升村庄的知名度,吸引众多游客前来体验,形成“文化传播—旅游带动—文化繁荣”的良性循环。
“这活不挑时间地点,平时在家闲着就能做,我俩一天花三四个小时,一个月下来能多赚1000元钱!”葫芦岛市建昌县巴什罕乡松树底下村村民杨兆亮笑着算起经济账,身旁的老伴儿接过话茬:“不光能赚钱,还省了不少闲钱呢!以前农闲没事就往麻将馆跑,现在每天上山采药材、回家做线香,既锻炼了身体,又能增收,日子过得别提多充实了!”
在松树底下村,近70名村民参与手工制香,产品供不应求。村里还搭建网络销售平台,计划开展乡村直播带货,让传统技艺真正转化为带动增收的“指尖经济”。“现在已有不少景区、博物馆签下合作订单,趁着农闲,我们要多培训学员、扩大产能。”王旭初说。
“冰上龙舟赛”“雪地村超”“年货大集”等您来体验东北年俗。在沈阳冬季游的“节目单”里,特别突出了“村字号”。法库借助飞行大会、电商直播等活动让非遗“出圈”,游客可身着辽服学剪纸、做花饽饽,村民也在家门口获得了更多收入。
虽然“村字号”在遍地开花,但“同质化”的问题依然存在。如何挖掘特色,让“村字号”活力更足?辽宁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宋妍认为:“村字号”火起来,是满足了人们“文化向下”的寻根需求,现代人渴望获得更接地气的真实感。百里不同俗,区域化和在地化就是村落的魅力所在。乡村文化要传播,需要综合“向下”和“向外”两条传播逻辑。“向下”是向“自己人”聚拢,挖掘村落独有文化符号,越是原汁原味有生气越能得到本土认同;“向外”则是根据媒介逻辑,找寻文化共性特征和具有传播价值的内容,推动区域间的联动,谋求共赢。(记者 陶阳 许蔚冰 王卢莎 姜帆)
版权所有:雷火电竞-雷火电竞app下载-雷火电竞官网 主办单位:雷火电竞-雷火电竞app下载-雷火电竞官网 辽ICP备07002464号
地址: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-11号 联系方式:024-24866954
网站地图温馨提示:显示器分辨率1280×768或以上,IE9.0或以上浏览器为最佳显示效果
网站标识码:2100000034